身穿运动服,脚踩黑布鞋,全身行头加起来不足百元的普通农民,6年间累计捐出100万元助学款的“富豪”。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身份,奇妙地叠加在了栖霞市桃村镇前埠村75岁的孙茂文老人身上。9月27日,在济南召开的第四届全省道德模范表彰会上,孙茂文老人当选助人为乐模范。
“苦了谁也不能苦了孩子们”
由于身体原因,孙茂文老人目前住在上海的大儿子家中,并没有出席在济南召开的表彰大会,昨日,记者电话联系了孙茂文老人,说起自己的“义举”,吃了一辈子苦的老人坚定地告诉记者:“苦了谁也不能苦了孩子们。”
孙茂文一家曾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,虽然家庭条件不好,但孙茂文没耽误孩子的教育,只有小学文化的他省吃俭用,供出了两个研究生,大儿子还获得了复旦大学的博士学位。孩子们有了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,之后,又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孝心,想方设法让辛劳一生的父母安享晚年。孙茂文老人被大儿子接到了上海。但老人却始终割舍不下对故土家乡的思念,尤其是那些和他当年一样,因家庭贫困没钱上学的孩子们,更是他心里深深的牵挂,于是,他坚持每年都回老家住些日子。过惯简朴日子的孙茂文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吃穿享受,他依然省吃俭用,并和老伴商量着怎样用节约下来的钱帮助别人。
2006年,孙茂文通过报纸了解到栖霞市官道镇小石头小学地处偏远,办学条件简陋,便独自一人来到学校看了一下。看到孩子们坐在简陋的教室里学习,他深感焦急和痛心。在取得老伴的同意后,他决定从孩子们给的养老钱中拿出20万元,捐给学校作为校舍改造的资金。第二年校舍改建完工后,学校以老人的名字命名为“栖霞市第一茂文希望小学”,孙茂文也受邀参加落成典礼。当他看到崭新的校舍中依然使用着破旧的桌椅板凳、图书室里供孩子阅读的新书寥寥无几时,又当场捐出5000元用于购买。
“只要走得动,每年都要去看孩子们”
“捐出第一笔钱后,亲戚朋友中不少人说我傻,可我跟他们说,如果不是因为坚持念书,咱家哪有今天的好日子。”孙茂文用简朴的语言说服了家人,随后主动与栖霞团市委取得联系,及时了解家乡学校布局调整和校舍建设情况,又接连四次向栖霞市的三所小学共计捐款80余万元。
在捐出100多万助学的同时,孙茂文老人更没有忘记兑现回报家乡的诺言。从2009年开始,孙茂文便先后主动给村里捐钱铺路、修建文体活动室,还买了拖拉机、播种机、联合收割机等农机,供乡亲们农忙时使用。
虽然现在住在上海,但孙茂文老人还是念念不忘老家的孩子们:“过了10月份我要到济南去住一段时间,过年还要回栖霞老家,只要还能走得动,我每年都要到学校里看一看孩子们。”
说起现在的生活,节俭了一辈子的孙茂文老人说:“孩子赚钱了总想让我多享受享受,我觉得现在这样就挺好的。脚上的鞋没坏还能接着穿,衣服干干净净的就行,不需要太贵,省下的钱帮孩子们上学多好。”
孙茂文的义举感动了无数的人,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,2008年4月,他被烟台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、烟台市委组织部、共青团烟台市委、烟台市文明办等五家单位联合授予“烟台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”荣誉称号;2009年4月,被山东省民政厅授予“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”;2011年9月,被评为“栖霞好人暨栖霞市第三届道德模范”;2012年1月,又光荣当选为烟台市第三届道德模范;在9月27日第四届全省道德模范表彰会上,孙茂文当选助人为乐模范。
短评
捐资助学、修路架桥,历来是社会赞誉的善行、义举。在许多人眼里,“慈善家”一般都是那些住豪宅、坐着名牌汽车、衣着光鲜的大老板、大企业家、影视界名流等,而一个家住农村平房、身上衣物不足百元的七旬老农民几乎不可能与慈善有任何关系,但是孙茂文老人正是以一个“布衣”的身份默默地做着“富人们”不曾做过的事情。
一生清贫,一生节俭,换来的是儿女们事业有成,当儿女们一次次送来改善生活的养老钱时,过惯简朴日子的老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吃穿享受,在他眼里,苦了什么都不能苦了渴望知识的孩子们。于是他依旧清贫,依旧节俭,6年来将儿女先后给他改善生活的140余万元,都捐给了希望工程和村里的公益事业,换来的是一座座明亮的教室,一台台先进的农机设备。
他的善行义举感动了社会,朴实的老农民正诠释着人间真善美,在他身上,“布衣”和“慈善家”之间画上了一个无形的等号。(牟涛)